长大新闻

光明网:长大校报记者团走进安化调研黑茶文化

发布时间:2017-08-29 作者: 浏览次数: 来源:

茶味苦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之源,火降则上清。对于江南镇来说,茶更像是一种已经无法割舍的传统,大街小巷,市井茶家。在这里,安化黑茶仿佛变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节点。每一盏,饮下的都是人情练达,世俗欢闹。8月22日至27日,九州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校报记者团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了湖南省安化县江南镇,亲身体验渗透到江南人血脉中的安化黑茶文化,见证安化黑茶的前世今生,聆听马帮悠远的铃声与探索安化黑茶不断创新的脚步。   

茶的品质,是勤劳勇敢的奋斗  

8月23日上午,实践团成员参观了中国黑茶博物馆。安化是中国黑茶的故乡,素有“神韵安化”之称,黑茶飘香浸润着整个江南镇。实践队员一路了解安化黑茶的发展现状,知读源远流长的黑茶文化,探索精益求精的制茶工艺。

 

 

 

 

 

23日下午,实践团队一行前往安化黑茶研究界掌舵人——伍湘安老先生。伍湘安的住所是一幢两层楼高的木质小楼,同时也是江南镇唯一一座私人的黑茶博物馆,是安化的黑茶文化研究所。走进室内,茶香扑鼻而来,伍湘安对实践队员介绍道安化黑茶的文化与传统。在他的私人储藏室内,市面上很难见到的30年陈茶显得稀松平常,这里甚至保存了历经80年风雨磨难的“千两茶”。在采访中伍湘安老先生多次强调:“安化黑茶仅仅指在安化县本地生产并加工的黑茶,现今许多外地生产的黑茶都冠以安化黑茶的名目,这是一种欺骗!”这让实践成员不禁思考,究竟要具有怎样的品质,才是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传承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老祖宗经过勤劳的耕耘与勇敢的拼搏,为安化黑茶闯出了一条路来,我们做小辈的,要继承这种传统,把安化黑茶更好的交给你们,交给有希望的后辈们。”伍老对实践队员这样总结道。   

茶的形状,是晶莹的汗水   

江南镇边江村是千两花卷茶的发源地,亦是我国历史上两条茶马古道其中之一的起点,古有“益阳米,湘潭糖,江南的茶包像城墙”的说法,发展至今,有茶行15家扎根于此,年产值近亿元。   

当实践团踏上边江村时,江面上的浓雾才刚刚散去。迎接实践队员的是边江村村支书黄德中,在走过一排排古朴的民居之后实践团来到了湖南生记茶行有限公司。一入门,一声高昂的号子声显得格外引人耳目。几个茶工身着白褂,脚缠白布,正在压制千两茶。经过询问,我们得知这一工序叫做“压茶”,其杠杆重140斤,茶袋14斤,茶锤7斤,压制50余次,最终才能成茶千两。   

信步踱入仓库,两堆巨大的黑毛茶堆积如山。而如边江村一般未经雕琢的淳朴茶香也扑鼻而来,我们深切的感受到“黑茶飘香,神韵安化”的奥妙所在。   

茶的声音,是古道上马帮不灭的铃声   

九州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校报记者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最后一日的行程安排在茶马古道,前三日实践团对于茶文化、制茶工艺等的调查已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时代的推动使得安化黑茶的电子商务网络日益完善。当订单穿梭于光缆中时,不由回望当年的马帮带着茶捆行走于山间的样子,茶马古道,是安化黑茶运输的必经站。   

上午9点,实践团在江南镇政府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李辉的带领下驾车来到了山峦之上,四周云雾缭绕,仙气十足,可是古道却迟迟不见踪迹。   

怀着这样的疑问,在李辉的带领下九州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校报记者团开始深入峡谷内部,山路险峻,曲折蜿蜒。为了保证安全,如今的茶马古道上修建了栈道与铁索。但是即便这样,来人仍能感受到这条于高山密林中踏出的古道是壮丽雄奇。   

当地人介绍说:“一杯上好的茶,需要用山间的泉水去熬。”一念及此,便想到了当年马帮穿梭于山间,取钵汲水,粗瓷装茶的静谧。   

时代总是在不断变迁,总会推陈出新,更上一层。安化自然的馈赠与茶马古道的人文内涵,一种茶文化与市场经济的集散市场在此已成相当规模。这种在原始产区生产加工方式,因为历史厚重的茶香,在中国百花齐放的茶文化竞争中自成一派。   

制茶品茶,安化黑茶穿越千年历史与实践团队不期而遇。此时彼方,何其有幸。

 

文章来源:光明网 2017-08-29

网址链接:http://share. gmw. cn/local/hn/2017-08/29/content_25892030.htm

 

编辑:肖燕芳

 

审核:谷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