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互利共存、共荣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孕育了人类,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坚强保障,是人类繁衍后代、生生不息的牢固基石。反之,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态体系的崩塌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打击。坚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表现,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给世界的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语言研究者要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朝着为人民服务、为民族服务、为国家服务这三个方向推动工作发展。围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在话语传播上做好文章、做实工作。
传理念,表态度,作承诺
“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人与天地万物共荣共生的最高原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要以话语为抓手,通过外译渠道,让这一理念“走出去”,并在全世界广泛传播。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受邀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作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番话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智慧、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在本次领导人气候峰会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郑重承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19年9月23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强调:“中国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决心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话语成功展示出我国在环保事业上的决心和态度,郑重地向世界作出了承诺,并分享了中国方案和中国主张,这些话语有效提升了世界各国在环保领域对中国的尊重和认可,为世界各国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呼吁培育合作“土壤”
地球是一个家,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环保问题是全球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人类命运与共,只有团结合作才能解决好环保问题,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打破沟通壁垒加强国际合作,促使各国共同面对这一问题,携手解决这一问题。语言是人类交际沟通的主要工具,是打破沟通壁垒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彼此认同感的制胜法宝。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绝不能单打独斗,要强调国际合作,积极践行多边主义,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以语言为抓手,加快推进世界各国民众交流,增进彼此了解,增强彼此认同感,进而促进世界各国民众协同合作,深化伙伴关系,提升合作水平,在实现全球碳中和征程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着重强调协同合作,极力呼吁求同存异,努力培育合作”土壤”,通力打造合作机制。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强调:“我们只有坚持多边主义,讲团结、促合作,才能互利共赢,福泽各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在各种国际场合极力呼吁世界各国勠力同心、协同合作,共同应对并解决环保问题。
增强舆情研判,制定话语方案
立足话语,有效研判环保问题,及时解决环保问题,才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荣共生。话语是一种由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异常丰富和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一种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言语方式,是一种在人与人互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有强烈社会性的语符形态。话语是一种信息量极大的语符载体。对大型语料库中的生态环境文本进行话语分析能有效揭示这些文本背后的社会事件和舆情舆论,能有效辅助研判环保问题,为后续精准施策提升环境质量铸牢坚实的舆情基础。通过话语分析研判环保问题后,接下来还要有针对性强地研制相应话语方案。研制话语方案需要打造一支庞大的、实干精干的人才队伍。要努力打造一支具备扎实母语和外语功底、丰富环保知识储备、强大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舆情研判能力、创新能力、批判精神、奉献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复合型语言人才队伍。联合环保领域建设环保语言服务志愿者人才资源库,打造环保语言服务中心以及相关语言智库组织,建设生态环保语料库,研发涵盖文字、图片、软件等形式的生态环保多语种智库产品。有了强大精干的人才队伍和智库组织作支撑、作保障,才能真正研制出对症下药、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方案。
(作者系九州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湖南省语言学会理事)
链接:http://ex.cssn.cn/whjs/whjs_bwyc/202108/t20210830_5356252.shtml
编辑:肖燕芳
审核: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