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新闻

【湖南日报】保护传承湖湘文化遗产 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强

发布时间:2023-12-12 作者:吴国龙 责任编辑:宣传部 浏览次数: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遍布三湘大地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湘文化生动丰富的现实载体,是我们触摸和感悟湖湘文化精神的活化石。今天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发掘好、保护好、传承好诸如湖湘文化遗产等一系列既展示地域特色又体现民族精神的地域文化遗产,使其成为我们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撑、筑牢文化认同的坚实基础、推进文化发展的资源宝库。

加强中华文明探源,夯实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很早以前,湖湘先民就在三湘四水间活动,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揭开了湖湘文化形成发展的序幕。从津市虎爪山、道县玉蟾岩,到澧县彭头山、桂阳千家坪,这些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让鲜见于史书的湖南史前文明呈现出清晰、连续的历史轴线。桑植朱家台、宁乡炭河里、东安坐果山等遗址的考古发掘,让扑朔迷离的先秦湖湘文明展现出更为系统、丰富的文化样貌。通过文明探源工程和文物考古工作,我们看到在湖湘大地上不仅有被称为“世界稻作农业文明起源”的道县玉蟾岩、“中国最早的城”澧县城头山,还出土了“中国最精美的青铜器”商代四羊方尊,以及全景呈现秦朝湖南地方政权运行和社会生活的湘西里耶镇出土的3.8万多枚秦简。这些文化遗产,昭示着湖南先民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为我们勾勒出湖南融入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宏阔历史画卷,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鲜明文化特质和多元地域形态。这些文化遗产更彰显了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胸怀天下”的精神特质,为新时代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源泉。

发掘多元文明样态,筑牢文化认同的坚实基础

湖南自古就是多族群聚居生活、融合发展的地区。湖湘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不同族群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的智慧以及创造的多元文明样态。以澧阳平原为中心形成的“三苗古国”,标志着长江中游在5000年前就出现了早期国家。在浏阳樟树潭、岳阳费家河、湘潭古潭桥、衡南胡家港等商周时期遗址中,发现了具有明显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硬陶造型、铜器纹饰以及墓葬形制。这些文化遗产,显示出越文化、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在三湘大地上的激荡融合。江永瑶族女书,生动保存了民族地区生活技能、习俗礼仪、文化信仰等丰富历史信息,体现出人类文字和文明起源、民族起源以及地域和民族文明发展的多元样态。世界文化遗产湘西永顺老司城,作为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其丰富的经济、军事、建筑遗存和完整的多民族交流融合情境,系统展现了这一区域土司政权的地方治理智慧、各民族的流迁互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更昭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继续发掘湖湘文化中各族群多元文明样态,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文化基础,而且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作用。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事业的引领力量

湖南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湘文化的活化石,历经数千年依旧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生命力。要不断创新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全媒体呈现和传播,通过考古工地开放展示、文物标本数字体验、考古研学基地建设等方式,让公众近距离触摸历史、沉浸式体验文化,真正领略三湘大地的历史脉动和文化魅力。同时,要通过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让湖南底蕴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恢宏壮丽的红色革命文化、绚丽多姿的民族非遗文化和活力四射的现代流行文化有机结合、创新呈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在讲好湖湘文化遗产故事、传承湖湘历史文脉的同时,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真正激发起、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九州体育(中国)有限公司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逻辑理路研究”(22B17)研究成果】


来源:湖南日报 2023.12.12

链接:https://epaper.voc.com.cn/hnrb/html/2023-12/12/content_1662753.htm?div=-1